中国民生发展指数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People’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Index in China)

目录

  • 1 什么是中国民生发展指数[1]
  • 2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的指标框架[1]
  • 3 指标设计思路[1]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中国民生发展指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研究”课题组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业中青年专家团队,在国家“985”基金的支持下,拟构建一套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即“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以对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和情况进行测度和监测。“中国民生发展指数”, 侧重对中国省级民生保障与改善进行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着力探索与理解中国民生问题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民生区域差异的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通过评估省域民生发展状态与进度水平,可在政策层面上起到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以满足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需求。一方面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的指标框架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民生质量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和社会管理指数。

  民生质量指数反映当前民生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公共服务指数体现政府保障和促进民生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进度;社会管理指数反映政府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事业的水平和进度。根据上述体系构建方法,民生质量指数是民生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提高民生质量是政府等社会组织者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服务指数和社会管理指数则是政府从其职能角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大手段与推力。

  在民生质量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和社会管理指数这三个一级指标下,这里从民生与群众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和丰富性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了民生的内涵和外延,经过归类、调整和梳理,构建了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共计13个。在测算过程中,鉴于同级各类指标要素的影响和作用互不相同,进行比较评价时,需要区别对待,即权重分配上要有所不同。 这里根据德尔菲法,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基础上,确定了一、二级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
民生质量指数40%收入与就业质量40%
文化与教育质量15%
生态与环境质量15%
居住与出行质量15%
安全与健康质量15%
公共服务指数35%基础设施建设20%
科教文卫建设20%
生态文明建设20%
公共安全建设20%
住房保障建设20%
社会管理指数25%城乡统筹管理20%
社会保障建设40%
就业与收入分配调节40%

指标设计思路

  构建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指标框架的思路主要体现如下三方面:

  1.强调民生发展质量与政府服务、管理相结合,即突出水平与进度的比较民生发展质量主要是衡量现阶段各省(区、市)的民生发展水平, 反映当地一定条件下的民生状态;政府在推进民生发展中的作用则体现在其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社会管理的实践之中,反映民生状态的改善进度。 两者结合,从横向和纵向、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民生发展进行测度。

  2.强调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突出政府职能的不同层面《建议》着重强调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政府是改善民生重要主体之一,其主导作用非常突出。 在选择指标和分类时,希望突出对地方政府“服务”和“管理”两个职能的评价,借以监测、督促各地政府在促进民生保障与发展实践中不断提升水平。

  3.强调数据来源的公开性与权威性,采用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公开出版的年鉴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总体设计框架.改革.2011年第9期.
阅读数:396